《常州工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校地合作促发展 办学特色大家谈

张建生:校地合作是服务地方的必由之路
   期次:第470期   作者:周绍萍   查看:31   

□1978年,伴随着我校前身“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的创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随之设立。近40年来,通过几代电气学科人的共同努力及常州多家电气类制造企业的帮扶,这个与常州电气产业相依为命的专业,正在飞速发展,迎头赶上,现已跻身于国内同类专业的先锋梯队,形成了“常工电气”的品牌。“校地合作是产学研结合的应有之义,是服务地方的必然之路。”打造这一品牌的关键人物之一——我校老科协副会长、原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电气工程学科带头人张建生教授,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工作中无不以此自励。


自立潮头 教研园地结硕果
      1982年元月,张建生从江苏大学本科毕业,进入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设备处从事装备自动化研发。1987年9月,调入南通工学院,从事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经过近6年的特大型企业实战,他积累了一定的电气自动化经验,也看到了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及自我的奋斗目标。1990年,他又回到江苏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研究生,以获取和掌握自动控制领域的关键技术,然而,随着对自动控制应用的不断深入,他又渐渐发现,需要对自动化的机械载体做到深入研究和理论精通,就必须向自动化的载体领域“机械”学科迈进。于是,2002年,他再一次踏上了求学深造的路,进入上海大学攻读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两次跨学科的深造和多年的工作积累,使他真正成了一名电气自动化的“老中医”。同年9月,他来校从事电气工程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一如其稳健儒雅的外表,教学过程中,张建生亦是严谨踏实的。多年来,作为院长,他带领团队始终坚持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作为专任教师,一直担任《数控技术》《电机控制》《电器控制》及《专业外语》、《专业导论》等课程的主讲。为了培养接地气的人才,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到东西,张建生除了要求教师们走访企业,了解市场外,自己也身先士卒,跑遍了常州的著名企业,深入了解和掌握企业对电气类人才的需求,制定符合现代电气装备工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在全面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先进技术,从而分析学生当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的基础上,科学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与此同时,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更新,采取一对一的办法,帮助老师们转变教学观念,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找到符合学生心理的个性化教学方法,通过互动式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人才培养效果逐渐凸显:毕业生就业率100%,深受社会欢迎;2006年始,研究生入学考试升学率逐步上升;2007年以后,每年的研究生录取率占据学校总数的近50%。纵向比较,只从全国统考制度下的研究生录取率指标上看,整体录取率超过了一些985、211高校,在工信部组织的相关专业竞赛中,获奖率全省最高。
      “功夫在诗外”。对于学生的创新实践,张建生也精益求精。有些学生的实践作品,在实验室里已能演示了,但在他面前,却总是被告诫为“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按照产品化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不断去改进和完善,直到完美为止。在他的严密“管教”下,多数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了迅速和全面提升。
教研相长。教学艺苑里,张建生桃李芬芳;科研天地中,他变身高产大户:主持完成“用于扩大主动磁悬浮系统稳定域的数字化非线性功率放大技术的研究”、“高档数控机床中的主动磁悬浮支承技术的研究”、“利用超声波进行固体材料动态力学性质研究的新方法”、“磁轴承智能化的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主持或参与完成横向科研项目30多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千余万,其中主持开发的“经济型闭环数控系统”获95国家高新技术技术博览会金奖;发表各级各类论文 80 余篇(EI收录三篇),完成专著和教材 12 本,获各种奖励证书 18 项和发明专利6项。

僶俛立人 “常工电气”日中天
      2004年6月起,张建生开始全面负责原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工作,打造“常工电气”品牌的接力棒正式传到以他为首的团队手上。此后十余年间,在其与张立臣、何一鸣、过军、邹一琴、朱锡芳、李蓓及张兵、毛国勇、黄文生、史建平、朱益利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常工电气”走上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己欲立而立人。张建生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竟放春满园。在自我建树的同时,他时刻不忘带领全院师生健步成长。对待教师,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个性与特长,组建不同的学科、科研团队,通过“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发挥其优势,成功打造了一支校内最强的研究型电气学科教学队伍,并有效带动了自动化、电子信息、电子科学与技术、建筑电气等专业的提升与发展;给予青年教师便利和空间,鼓励引导其提升学历层次,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的比例历年为全校最高,为师资队伍的优化和科研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教学规程、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全面规范指导和“一对一”的帮扶,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管理中,健全优化班导师制,严明纪律,多渠道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意愿,营造良好班风和学风;践行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能力四年不断线。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开展自修与学习指导,学习氛围无形中得以浓郁,三四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科研或进行科技类课外活动,下实验室,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上,在全国率先提出“校代表”制度。每年向学生社会实践所在的企业派出10余位校代表,既对学生校外实(见)习进行有的放矢的监督指导,有力保障其企业课程效果,同时又帮助企业挖掘课题,了解企业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发挥积极作用。如被派驻到宝马电机有限公司的校代表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前瞻性项目和常州市重点实验室;被派驻到英特曼电工有限公司的2位校代表成功申报了省级工程中心,并帮助企业成功开发出多个新产品。
      “教学、科研与平台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都离不开相应的平台,要形成良性互动,三者缺一不可。”张建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常抓长抓教学科研的同时,积极引领各类平台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对实验室进行建设改造,2005年成功获批省级实验示范中心,获200万设备费资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9年成为省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全国133家卓越计划之一)、2012年成为省重点专业、2013年获批国家级综合试点专业、2015年获得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立项,获1000万经费资助;成功申报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在企业支持下,大力建设完善校外实习基地近30家,并针对性开展实习,使电气类学生毕业后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相应技术岗位的要求,深受企业欢迎。2006年毕业的谈阳,就是众多受益学生中最典型的一个。当时,谈阳在产值不到500万的基地企业艾依琦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实习,毕业设计时,张建生就有意识地将该企业打算要开发的产品“钦点”为谈阳的毕业设计题目,再进行系统专业的指导,最终形成产品雏形。毕业后,谈阳留任公司,将产品雏形进一步改进完善,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年销售额超2千万。3年后,谈阳升格为总工程师,领导公司技术团队,创造了年产值超亿的业绩。

服务地方  永远在路上

      “人才要培养好,就要了解现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取向;学科、专业要建设好,就要瞄准地方及其优势产业;地方(企业)要发展好,就要充分利用高校各类资源,这些都决定了校地合作乃势所必然”、“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其实现途径之一就是校地合作。常工院是常州人民集资两千万办起来的大学,是常州人民自己的大学,回报地方是理所应当的。”张建生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带领团队以真切的行动迈步在校地合作的大道上。
       谈及校地合作对于教师个人发展的影响,张建生特别例举了电气化专业系主任黄文生的事例。他与无锡、常州的多家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一年中进校费用高达100多万,并由此成功获批多项纵向课题,在全省同类专业中排名前列,在广大教师中也充分发挥了带头作用。“没做之前,觉得很难,一旦做了,发现也不是那么难,当然,困难在所难免。”张建生客观地袒露心扉。他说,在帮助东方印染有限公司进行电气节能产品装备改造时,就因为造价问题碰到了阻碍,但不逃避,直面问题,是其克服困难的一贯态度。他联合团队成员、校内外专家甚至校友进行“会诊”,结合企业实际重点突破,修缮方案,最终顺利完成产品改造,促使该公司每年节约能源费数百万。
       2014年3月底,张建生赶赴张家港质量技术监督局,为其重点科技项目《大型起重机起升电控系统的检验》答疑解难,为产品的研制研发支招;2016年,他积极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建言献策,执笔的调研报告《六十年打下的好基础遇上五十年不衰的好机遇——常州电机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中,全面分析了常州市电机产业的现状,提出8条可行性优化建议,被市老科协评为一等奖。对于张建生而言,服务地方还大有可为,永远在路上。
       在本地区同类专业中,“常工电气”已创造了产学研基地、专业平台、国家级研究项目、与企业合作课题等多个 “最多”,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王牌专业。张建生希望,在“常工电气”专业与“常州电气” 行业高度融合、良性循环的背景下,广大年青教师与学生要尽快适应环境,年青教师在校要是教师,在企业要成为独当一面的工程师;学生在校时要是理论小专家,毕业后要成为某一行业的熟练工,将服务地方的事业和“常工电气”的接力棒一代代传延下去。

常州工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881次访问,全刊已有231686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