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教学研究员:“教”与“学”相得益彰的课才是好课

   期次:第477期   作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新闻中心   查看:72   

  陈荣军教授:一堂好课必备的四要素

        课堂评价标准因学科、年级、课程等而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独特的设计、优秀的表演、必备的技术和默契的观众是一堂好课必不可少的四要素。

        一、独具匠心的课堂设计

        这是一堂好课的核心,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设计。教学目标是起点,具有灵魂作用;教学内容是主体,应富有时代气息,体现学生及专业特点;教学环节是关键,要能充分体现并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二、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好课,需要教师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也需要教师的满腔激情、丰富的语言表现和恰到好处的表达。

        三、优质完备的教学设施

        教室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温度、采光、照明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实验设备、电教设备等教学设施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

        四、积极默契的学生参与

        一堂好课需要师生双方有效的互动交流,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学习共同体”。

        崔涛教授:好课,生命的诗意徜徉

        一堂好课,应当具有生命意识。教师不仅要对每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个性差异,让课堂成为由教师、文本、学生共同建构起来的生命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生命的完善与运动过程;成为一群鲜活生命彼此对话、彼此唤醒、彼此交融、彼此分享的阵地;成为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的诗意栖居地。

        徐煜明教授:我的“好课观”

        除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因素外,一堂好课还要具备如下特点:知识的难易程度、讲课的速度、课堂的效率对大多数学生是有效而充实的;师生积极互动,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既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思考,也让教师有所感悟;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做到心中有学生。上课不做作、不浮夸,稳重自然,语言直白简洁,情绪轻松平和;内容充实、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

        李卫红教授:有德、有情、有效、有法、有道、无涯

        如何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既是一项教学研究,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做到有德、有情、有效、有法、有道、无涯。有德是指教师要注重个人思想品德和仪表举止对学生的示范及表率作用,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有情是指师生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感情融合;有效即教与学相呼应,教有成果,学有成效;有法是指教师要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做到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有道是指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无涯是指教师对好课永无止境的追求和实现。

        黄文生副教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想象力

        一堂好课的标准涉及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信息量、教学过程、课堂气氛等,但我认为,一堂好课只做到这些还不够,还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我说你听”模式;适当的质疑;引发笑声、掌声、欢呼声;学生注意力和想象力得到高度吸引和激发。

        马霞教授: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三个能力

        一堂好课的达成,要求教师具备三种能力,即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借助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充分互动的任务型教学网络,促使学生自主准备、实践、反思和改进,构建“以教促学、以学助教”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能力。借助新设备、新技术,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激发其主动性和参与性,创造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能力。这是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效果检测和课后任务布置是否科学合理、课堂能否自然衔接的关键。

        尹飞鸿教授:适合学生的才是好的

        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可谓见仁见智。我认为,一堂好课,不必一味追求强烈的可感性、观赏性与外在的光鲜,而更应关注学生从课堂上得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只有适合学生的、让学生有所发展的课堂教学才是好的课堂教学!

        王晓军副教授:好课的共性在知识传授、方法得当、思考激发

        我听了不少教师的课,虽然他们的授课方式、风格不尽相同,但同样作为好课被听众乐道,乃在于这些课堂同时做到了知识传授、方法得当、思考激发。

        知识传授是课堂最基本的要求。怎样传授知识,教师当然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广泛阅读分析、对比思考,并要能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教学方法是传授知识的方式,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什么方法都徒有虚名。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与教师的学术素养、思考问题的方法、表达问题的能力等有关;探究思考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更高的层面理解知识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激发社会责任感。

         张建波教授: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得有效、学得满意、考得愉快,这是教育的光荣与梦想。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我个人比较认同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看法。他认为,课堂教学要具备四个要素:一是引起意向。即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二是明释内容。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以恰当的形式向学生描述、说明、解释、演示、示范学习内容;三是调适形式,教师要综合考量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式;四是关注结果,教学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落脚点要放在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上。

        刘廷新教授:一堂好课的十个特点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断变革。同时,各专业教学存在一定差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也有着本质区别,所以判断一堂课的优劣没有绝对的标准和模式。如果从课堂教学的一般性特征来看,大学的“一堂好课”应该具备下述十个特征:了解高等教育的现状和规律,掌握大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课堂中能摆正教师的位置,表现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研究,灵活使用教材,教学信息量大;教学课件简洁实用、制作精良,板书精炼有序、书写规范;讲授清晰、有条理,表述和示范规范、准确;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探索和展示的空间,学生乐于参与;教学重点突出、难点鲜明,学生能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能攻克知识(技能)难点;整堂课的结构有序合理,教学效果良好;布置拓展性作业,建立起与学生课后交流的渠道;总结得失,不断改进和完善。

        钱正武教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课堂教学质量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管理者三个主体因素,而教师最为关键。好教师没有统一标准和模式,但良好的职业操守、扎实的专业学识、有效的教学方法等是好教师的共同特质,其中,良好的职业操守更是一名好教师的根本。作为教师,要不忘教书育人初心,忠于职业操守,牢记责任担当,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方曙光副教授:一堂好的体育课要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伴随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不争事实,大学的体育教学和体质锻炼,借由“不出事”而出现习惯性“退守”。但作为体育老师不能因噎废食,还必须殚心竭虑上好每堂课。具体而言,应从引导学生想学、引导学生乐学、引导学生会学三方面着手,切实做到关注学生,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分层教学;课堂充满活力,有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组织有序、气氛和谐,学生积极投入;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和心灵升华;教师预估风险,避免运动性伤害。

        史贵才副教授: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激之以欲,思之以疑,启之以道

        一堂好课应授之以鱼。大学里的每一门课程均担负着某一项能力指标培养的任务,每一堂课均应为实现能力矩阵中的某项能力培养而努力。

        一堂好课应授之以渔。教师应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可解一生之需。

        一堂好课应激之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组织得当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堂好课应思之以疑。当学生有不同见解时,教师要鼓励他们表达出来;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或思维处于压抑状态而不愿思考时,教师应及时加以点拨,调动其积极性。

        一堂好课应启之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课堂应该是开放、互动、反思的课堂,大学的学习应该是对话、沟通式的学习。

        周一一副教授: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思考

        结构力学的教学,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督促。首先,鼓励的作用相当重要。例如,笔者将结构力学中从静定结构深入到超静定结构的部分,作为力学课程的分水岭向学生阐述其重要性。即学好了这部分课程才满足大学土木工程的要求,学不好还停留在高中知识阶段来对学生进行鼓励。其次,在知识的传授当中,尽可能从逻辑和物理模型上进行讲解,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最后,用典型例题阐述力学问题,请学生演板强化巩固学习内容。

        传统的结构力学教学以课题教学和课本教学为主,在此基础上,笔者还结合课程实践,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工程,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结构模型设计大赛,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潘金林教授:高质量的生师互动是一堂好课的核心指标

        生师互动的频次与深度不仅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学生学习经历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变量。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他们课后与教师交流的意愿。而课堂上生师互动的质量、广度和深度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笔者所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组对课程实行开放式项目考核,学生围绕“文献查阅与综述”、“研究方法设计与实施”、“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成果表述”等专题,逐项完成考核作业,考核成绩实行动态管理,单项作业不达标或学生对成绩不满意的,可重新提交,最后选取最高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扭转了课堂上学生参与率低、学习积极性弱的局面,生师互动出现了久违的“井喷”:不仅课堂上学生提问不断,课间乃至课后师生还在为考核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进行深度交流。总之,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中的生师互动,使其成为学生投入学习的“动力站”。

        汪瑞霞教授:以未来的名义反思艺术课堂教学

        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不仅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还在于让学生学会艺术地工作和生活。以未来的名义反思教学的本质,就对艺术学科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为良好的艺术课堂应做到明其理(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精其选(必须以人为本,精选教学内容)、动其情(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启其智(设计完美的“引爆点”和“导火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反思和顿悟,实现由术——法——道的提升。

常州工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738次访问,全刊已有2317442次访问